首页 > 历史军事 > 中国历代哲学智慧 > 第5章近现代哲学

第5章近现代哲学(3/5)

目录

0年,胡适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在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年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学于哲学家约翰杜威。7年通过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论文考试,同年夏天回国。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教他怎样思想。

实用主义哲学

实用主义,又称实验主义工具主义效用主义等,是世纪70年代在美国本土出现的一种人本主义思潮。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代表“美国精神”的哲学。0世纪初传入中国,约翰杜威亲自到中国,并与他的学生胡适和陶行知一起介绍实用主义,使之成为当时在中国比较有影响的西方哲学之一。

实用主义经验论

经验是实用主义哲学最基本的概念,其理论认为,经验具有本体论意义,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以归于经验,只有经验是真实的存在。胡适认为“经验”是客观的世界与人的行动的统一,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他介绍的实用主义经验论有以下几方面的性质:第一,经验就是实在。第二,经验具有客观的因素,因为认识主体不可能凭空得到经验,它必须经验着什么。同时它又具有主观的因素,因为即使是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只要它与主观不发生关系,就没有被经验着,就没有意义,就不能称为“实在”。第三,实用主义将实在归为经验,又将实在的意义归为实际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又是相对于人而言的。第四,经验不单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而且还具有认识论的意义。

实用主义哲学体系中的真理观

在实用主义者看来,真理的意义就在于效用,效用既是真理的本质,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胡适认为,真理首先不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而是一种主观意识的状态。真理不是永远不变的。实用主义的真理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真理也是一种经验。第二,真理是相对的。第三,真理的标准是效用。

实用主义方法论

实用主义者是特别重视方法问题的。他们宣称,他们之所以与传统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同,就在于他们把传统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方法。

胡适在《实验主义》一书中,介绍了杜威的“五步法”:1疑难的境地;2指定疑难之点究竟在什么地方;3假定种种解决疑难的方法;4把每种假定所含的结果想出来,看看哪个假定能够解决这个困难;5证实这种解决使人相信,或证明这种解决的谬误,使人不相信。

胡适将杜威的“五步法”缩为两步,即他“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十字真言”。所谓“大胆的假设”,即敢于怀疑前人认为无可怀疑的绝对真理。胡适提出的这种方法,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提出了一种新的思想方法。

新儒学又称新儒家,是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产生的新的儒家学派。狭义的新儒学,是指梁漱溟张君励熊十力等人所提倡的新儒学。广义的新儒学则可上溯到鸦片战争以来关于儒学变革的所有学说。

梁漱溟(888),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著有《中国文化要义》《印度哲学概论》《朝话》《漱溟卅前文录》《漱溟卅后文录》等。

梁漱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只有中学毕业文凭,却被蔡元培请到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教印度哲学;在城市出生成长,却长期从事乡村建设;一生致力于研究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是著名的新儒家学者,可是却念念不忘佛家生活……他一生不断追求的两个问题:一是人生问题,即人为什么活着;二是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

宇宙与人生

梁漱溟在哲学上吸收了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观点,融合孔子孟子和王守仁的哲学,在本体论方面认为只有与“已成的我”相对立的“现在的我”(心精神)才是真实的存在。他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人的生活意欲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提出以“意欲”为根本,又赋予中国传统哲学中“生生”概念以本体论和近代生物进化论的意义,认为“宇宙实成于生活之上,托乎生活而存者也”,“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

“三量说”的认识方法和人生观

梁漱溟认为:“一切知识无外现比非量。”他从唯识宗的三种认识方法现量比量非量来指代人类认识中的感觉理智和直觉。从这三种方法出发,形成三种不同的文化。

梁漱溟认为人生所遇到的问题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问题。第二种是人同其他人的关系问题。第三种是人的终极关怀问题,即人人都要遇到死亡的问题。在人类初级阶段,人以理智的方法来征服自然,获得生存条件。在第二阶段,人利用建立在良知(直觉)上的道德,建立起人类社会的准则。而在第三阶段,在面对死亡的问题上,只有用唯识宗的“现量”(感觉)的方法,才能认识人生真相。在对这三个问题的解决中,人类建立起三种不同的文化模式: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

三路向的文化哲学

西方文化“遇到问题向前下手”,是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方式。中国文化在遇到问题时是“转换的自己的态度,就在这个境地上求解决”的方式。印度文化“遇到问题反身向后要求取消这个问题以求这个问题的解决”的方式。梁漱溟认为这三种文化路向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经阶段,西方文化已经发展到了尽头,人类现在应该发展中国文化,而印度文化的复兴则在中国文化之后,距现今社会还早得很。中国文化以孔子为代表,以儒家学说为根本,以伦理为本位,它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比西洋文化要来得“高妙”,认定“世界未来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复兴”,认为只有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们尝到“人生的真味”。

金岳霖(88),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家。字龙荪,湖南长沙人。

金岳霖于年入北京清华学堂,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学,获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之后在英德法等国留学和从事研究工作。年回国,年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授,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以后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和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和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和副所长。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7年被选为中国逻辑学会会长。8年0月日,在北京寓所逝世,享年0岁。

金岳霖一生从事哲学和逻辑学的教学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是最早把现代逻辑学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逻辑学家之一。他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哲学体系,是中国现代最有成就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张申府曾说:“如果中国有一个哲学界,金岳霖先生当是哲学界的第一人。”冯友兰认为,金岳霖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占据“三个第一”,即“中国第一个真正懂得近代逻辑学的人”,“中国第一个懂得并且引起现代逻辑学的人”,“是使认识论和逻辑学在现代中国发达起来的第一个人。”

金岳霖创建的哲学体系,其中包括本体论和知识论。《论道》一书是他的本体论;《知识论》一书是他的知识论,即通常所说的认识论。他的知识论是以他的本体论为基础的。

《论道》中的本体论思想

《论道》是金岳霖在抗日战争期间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是中国现代哲学中系统最完备最富有创造性的本体论专著。他在书中提出了“道”“式”“能”三个基本哲学范畴,认为个别事物都具有许多“殊相”,而殊相表现“共相”。个别事物还具有一种不是殊相或共相的因素,这就是“能”。那些可以有能但不必有能的“样式”就是可能。由所有可能构成的析取就是“式”。他认为,能出入于式中的可能是事物的变动生灭乃至整个现实世界的过程和规律,也就是“道”。

《知识论》中的认识论思想

《知识论》是关于知识的普遍规律的理论体系。《知识论》肯定现实世界是独立于人和任何认识者的,又是可以认识的。因为每一类认识者都有正常的感觉知觉,都可以用感觉知觉去接受外界事物呈现在认识者面前的所与,并从所与的殊相中抽象出共相,以形成意念。意念和概念同时具有摹状和规范两种性质,用意念和概念去摹状和规范所与的结果就是经验。外界事物呈现于不同种类的认识者的所与是可以不同的,但意念和概念具有的抽象性和普遍性,是各类认识者共同的。本然世界是可以通过意念概念来认识的。

《知识论》一书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建构了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它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技术性很高的哲学专著,为中国哲人在世界哲学领域里争得较高的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

冯友兰(80),现代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字芝生,河南唐河县人。

冯友兰的墓碑上写着“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三史”就是《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合编为《三松堂全集》。“六书”就是《新理学》《新知学》《新原道》《新原人》《新世训》《新事论》,统称“贞元六书”。

冯友兰称自己的哲学为“新理学”,认为它是“接着”宋明理学讲的,而不是“照着”讲的,这其中有自己哲学体系的创新性。它所“新”的地方在于,借鉴了西方新实在论和实用主义哲学,将宋代形成的“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儒家思想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人生四境界

冯友兰认为,人生境界的问题,既是一个“觉解”的问题,又是一个“意义”的问题。他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人有“觉解”。按照觉解程度和意义的不同,冯友兰将人的精神境界分为四个层次:自然境界,其行为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功利境界,其行为是“为利”的;道德境界,其行为是“行义”的;天地境界,其行为是“事天”的。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据说,冯友兰在西南联大教书时,留有长髯,身穿长袍,颇有道家气象。一天,他去授课,路遇金岳霖。金岳霖问:“芝生,到什么境界了?”冯有兰答:“到天地境界了。”两人大笑,擦身而过,各自上课去了。

新理学的四个观念

在《新理学》中,冯友兰依据逻辑分析法构造了一个形上学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有四个主要观念:

1“理”。“理”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形成的根据和普遍规则,即任何事物存在都有它存在的依据和规则,一物有一物的道理,没有道理就没有事物。

2“气”。“气”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存在所需要的抽象意义上的材料,即任何事物如没有材料,则其依据和规则便没有运用的对象,没有客观的材料道理便没有载体,道理也就不能展现。

3“道体”。“道体”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运动或生命状态,材料与道理之结合必然表现为运动或生命状态,否则它们之间也不能相互依存和证明。

4“大全”。“大全”是一个逻辑的“宇宙”,即一切材料必然依照一切道理而处于永恒的运动状态和过程,这是对宇宙万物的总概括,可以称为“一”或“存在”。

冯友兰认为,这些观念“可使人知天,事天,乐天,以至于同天”。

新理学的方法论

《新知言》是专门讲哲学方法论的。他认为:“真正形上学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正底方法;一种是负底方法。正底方法是以逻辑分析法讲形上学。负底方法是讲形上学不能讲,讲形上学不能讲,亦是一种讲形上学的方法。”“正的方法的实质,是说形上学的对象是什么;负的方法的实质,则是不说它。这样做,负的方法也就启示了它的性质的某些方面,这些方面是正的描写和分析无法说出的。”也就是说“正底方法是从正面讲形上学,负底方法是从侧面讲形上学。”

贺麟(0),现代哲学家翻译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字自昭,四川成都金堂人。

贺麟8岁入私塾读书,不久随姑太到镇上读小学。虽然所学仍不外乎《四书》《五经》,且重在记诵而轻乎理解,但幼年贺麟却凭其聪慧,亦稍能领悟儒家思想之奥义而深受其熏陶,尤其是对宋明理学,虽只是一知半解,浅知粗义,但却特别感兴趣,这为他后来研习国学打下了基础。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年赴美国奥柏林大学留学,获学士学位;8年进入芝加哥大学,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德国古典哲学,并获得硕士学位;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年回国,担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贺麟一生翻译介绍了大量的西方哲学著作,为西方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从中西会通的文化立场出发,把宋明时期的陆王心学与德国新黑格尔主义相融合,创立了现代儒家“新心学”思想体系。他还明确主张吸收基督教精神来促进儒家思想的现代化。

早在0世纪0年代,贺麟就建立了“新心学”思想体系,成为中国现代新儒家思潮中声名卓著的重镇。《近代唯心论简释》《当代中国哲学》《文化与人生》是贺麟新心学思想体系的代表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灯笼铺诡事 庶女不入爱河,宫斗主打缺德 无限恐怖之这个中洲很叛逆 科研从博士生开始 星武纪元 暮色遇佳人 世子别渣了,夫人她嫁你爹了 慰风尘 新晋 真千金重生后,她一路开挂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