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中国历代哲学智慧 > 第5章近现代哲学

第5章近现代哲学(2/5)

目录

第一次入狱是因为0年的“《苏报》案”。章太炎应蔡元培之邀到上海推进教育会活动,并变《苏报》为江南喉舌。为驳斥康有为的保皇论,章太炎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的《革命军》一书作序。他的言论引起了清廷的震动和愤怒,租界工部局(警察局)到报社捕人。章太炎大声说:“余人俱不在,要拿章炳麟,就是我!”

第二次入狱是因为08年的“《民报》案”。章太炎出狱后被孙中山迎至日本,加入同盟会,接任《民报》主编。《民报》逐渐成为揭露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抨击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阵地,引起清廷的恐慌和仇视。经交涉,日本政府出面封禁了《民报》,将章太炎传入警署。后来,鲁迅许寿裳等人替他交了罚金,才获释。

第三次入狱是指章太炎被袁世凯在北京禁锢三年。年月,章太炎因宋教仁被刺杀案怒不可遏,先在上海发表反袁文章,后又只身赴京当面讨袁。袁世凯先将他拘在共和党本部,继又囚于龙泉寺,最后禁于钱粮胡同。年月,袁世凯忧惧而死,章太炎才获自由。

作为国学大师,章太炎的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前期的唯物主义本体论

章太炎前期的哲学思想以《訄书》《菌说》和《视天论》为代表。他肯定世界由物质构成,“空不足持世,惟实乃可持世。”并认为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是原子(阿屯)。他援引细胞学说,认为细胞是生命的基本结构。他还肯定世界的发展是由于物质力的运动而产生的,如在宏观上他肯定各个天体因摄力和斥力的相互作用而“浮行太空”,并“以己力绕本轴,以摄力绕重心”;在微观上认为构成物质的原子由于内部引力和斥力的相互作用,不断处于分解和结合的运动状态,“相易相生相摩”,由此出现运动和变化。

前期的认识论观点

在认识论方面,章太炎信仰感觉来源于物质的反映论,说“知识之全体,亦不能出乎官骸之外”,他把荀子的以目辨色以耳辨声以舌辨味等“缘天官”的认识论称为“天下之公言”,而将视客观事物为主观幻化的唯心论叫做“一人之私言”。后来,章太炎又进一步认识到仅仅依靠感觉是不够的。于是,他以荀子墨子的逻辑学理论为基干,结合西方和印度的逻辑学,力图建立自己的逻辑学体系,以克服王守仁“致良知”的唯心论与颜元经验论的失误,使人求得真知。

前期的无神论思想

章太炎否认鬼神,反对宗教神学。他认为鬼神之说,是由于人们不能对自然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而杜撰的欺人之谈。他用近代的自然科学知识解释人之死亡,并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来说明人体的形成,用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解释动物器官的变化,部分地说明了客观环境和实践与人群进化的关系。他还写了《无神论》,运用形式逻辑的推理证明基督教上帝创世说和上帝“全知全能”的谬误。

后期的唯心主义思想

0,章太炎提倡建立法相唯识宗的新宗教。他说,“今之立教,惟以自识为宗。识者云何?真如即是惟识实性,所谓圆成实也”。他把“识”(精神观念)看成唯一真实的存在,把物质世界看成“识”变现出来的假象。他还引证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把“自我”看成一切的发端,并且由这种“一切唯识”的唯心主义出发,取消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化解一切差别和矛盾,终于形成“万物一齐”的相对主义,主张消泯彼此是非大小文明野蛮的界限,达到“物亦非境,识亦非境,则有无之争自绝”的境界。

孙中山(8),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故后人称其为“中山先生”,其后此称谓便逐渐演化为孙中山。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

孙中山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他很早就开始参加各种农务劳作,直到0岁才进本村的私塾读书。在私塾里,每天除了练字,就是背诵《三字经》《千字文》和四书五经,孙中山对这种传统的封建教育方式很不满。

8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他在行医过程中感受到要救人必先救国。8年,他写了《上李鸿章万言书》,提出兴利除弊改良政治的方法,但被李鸿章断然拒绝。于是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要推翻满清。0年,孙中山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孙中山在总结概括丰富的革命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吸收世纪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新成果,基本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近代特色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精神的哲学体系。

以进化论为哲学基础

孙中山的哲学基础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他认为世界是进化发展的,其经历了“物质进化之时期”,到“物种进化之时期”,再到“人类进化之时期”的过程。他提出了“生元说”,把细胞看作是生物的“原子”,称之为“生元”,认为生元有知。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上,孙中山从自然界的本原是物质,生物和人类都是由物质进化而来的观点出发,认为物质是“体”,精神是“用”,只有人类这种高度进化的物质之“体”,才具有精神的作用;而精神一旦从物质中产生就能“制驭”物质。

知难行易

在知行问题方面,孙中山力辟“知易行难”说,倡导“知难行易”。其知行学说的基本出发点是先有事实,才发生言论。认为可以被“明白了解”的宇宙万物及其进化是人类认识“智”的范围和对象,表现了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特点。同时,孙中山主张“先行后知”,认为“先行后知,进化之初级也;先知后行,进化之盛轨也”,人类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行”到“知”,再由“知”到“行”的过程。“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既强调求知的途径是“要靠实地去考察”,又强调以“知”促进“行”的能动作用,这是一个相生相长不断前进的进化过程。

进化的社会历史观

孙中山把进化论运用于人类社会,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物种进化”而来的。它本身又在不断进化着,即由“洪荒时代”到“神权时代”,到“君权时代”,再到“民权时代”。“人类求生存才是社会进化的原因”,“所以民生问题才可说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认为社会历史进化的原动力不是英雄人物,而是“群众心理”,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

梁启超(87),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一字任甫,人称任公,号饮冰子,或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梁启超早年接受正统的传统教育,17岁中举,岁与老师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88年的百日维新更使他名满天下。但梁启超一生有三次重大的政治转变,以至人们称其为“多变的梁启超”。

第一次重大转变发生于戊戌政变后的第二年。梁启超与同在日本的孙中山密切往来,渐有赞成革命之意,并计划放弃保皇路线,撮合孙中山康有为合作。合作没有成功,梁启超遭受到康有为等人的唾弃,被斥为“叛徒”。

第二次转变为0年。梁启超从美洲游历回来,政治立场急剧改变,8年以来所信奉的“破坏主义”与革命排满政策等主张被弃,转回到坚决捍卫君主立宪的立场,并发表影响甚大的《开明专制论》,与孙中山的同盟会展开激烈论战,再次成为维新党人的中坚。

第三次转变是年,梁启超从欧洲游历回来,他目睹了欧美列强在凡尔赛和会上的嘴脸,称欧洲文明已穷途末路积重难返,中国不必效法,主张走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而他所谓中国自己的路,便是以传统文明为思想内核,尽弃西方文明。也就是说,此时的梁启超已成为传统思想与传统制度的皈依者。

杂糅的哲学本体观

梁启超的哲学是儒学佛学和西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混合。戊戌政变后不久,他曾就世界的本原问题复述了佛学“境由心造”的观点,说“天下岂有物境哉?但有心境而已”,这是对陆王之学“心外无物”的简单承袭。稍后在0年,他又通过日本给中国输入了马赫主义哲学。把客观事物说成是“我”的感觉的产物,就是马赫主义的最纯粹的唯我论。

理论先于实践的认识论

在认识论上,梁启超否认实践第一的观点,认为先有思想和理论,然后才有“事实”和“实事”。他说:“思想者,事实之母也。欲建造何等之事实,必先养成何等之思想。”由强调思想理论的能动作用,到完全颠倒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因此他也赞赏王守仁的“致良知”说,认为王学是“今日学界独一无二之良药”。他还宣传康德唯心主义的先验论,认为康德哲学也是“以良知说本性,以义务说伦理”,而“阳明之良知,即康德之真我,其学说之基础全同”。

英雄造时势

梁启超说:“世界者何?豪杰而已矣。舍豪杰则无有世界。”又说:“世界果借英雄而始成立乎?信也。吾读数千年中外之历史,不过以百数十英雄之传记磅礴充塞之,使除出此百数十之英雄,则历史殆黯然无色也。”不过梁启超在宣传“英雄固能造时势”的同时,也说“英雄与时势互相为因,互相为果”,“时势亦能造英雄”。

新民思想

梁启超在他创办的《新民丛报》上,提出了近代中国历史上“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的全新命题,主张“新民之道”当在“新民德开民智鼓民力”。之后他又写出洋洋十余万言的《新民说》,猛烈抨击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深刻剖析专制政体下中国人的奴隶主义劣性,号召国人彻底“破坏”封建旧政体,培养公德自由自治自尊进步毅力尚武进取冒险权利义务等现代国民新品质新道德,建设新的国民政体国家。这种新民思想使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耳目一新,引导他们先后走上改造国民性变奴隶为国民的思想解放之路,为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打下了一定基础。

熊十力(888),著名哲学家,新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原名升恒,号子真,晚年号漆园老人,黄冈(今团风)县上巴河张家湾人。著有《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佛家名相通释》《乾坤衍》等书。

熊十力自幼即与众不同,独具才思十六七岁时,他读到陈白沙的“禽兽说”,从中领悟到人生之意义与价值,绝非是趋利避害去苦就乐等外在满足,而在领悟人生之意义与价值,体识至大至刚之“真我”,以合于天地万物之理。这一觉悟基本上奠定了他以后的治学方向。

熊十力岁从军,0年考入湖北陆军特别小学堂,在校期间,加入武昌“科学补习所”“日知会”等反清革命团体,武昌起义后参加光复黄州活动,后赴武昌,被任命为湖北军政府参谋。7年赴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失败后,决意专心从事哲学研究。8年月日因病在上海逝世。

熊十力的哲学,大致经历了由融儒入佛到儒佛同参,再到融佛入儒归宗儒学的演进历程。他的“新唯识论”哲学思想体系建构宏伟,构思奇巧,富有创发,独具特色。

哲学就是本体论

熊十力说:“吾学贵在见体。”“体”即是本体,熊十力的学说可以说就是有关本体论的哲学。熊十力提出要将科学与哲学区分开来,科学是向外的,是研究自然世界的具体知识,而哲学的目的是认识宇宙人生之源。科学所使用的工具是理智,而哲学则要靠直觉悟性。熊十力还认为哲学讲的本体就是本心,就是从孔孟直到宋明理学所讲的“仁体”。本心是万有的根源,它在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如传统哲学说的“天”“命”“道”“性”“理”“仁”“诚”等,都是本心的别名。熊十力所讲的,即是传统儒家所强调的人之道德本性。本心是道德的源泉,是唯一真实的自我,是生命的本质存在。

体用不二

熊十力对体用范畴作了规定,他说:“宇宙实体,简称体;实体变动,遂成宇宙万象,是为实体之功用,简称用。此中宇宙万象一词,为物质和精神现象之通称。”用西方哲学的术语来说,就是本体与现象。但熊十力反对西方哲学将体与用割裂,他主张“体用不二”。本体是一个“无定在而无所不在”的,不是离用而另外有一个被称之为体的东西;也不是由体派生出来用。熊十力用“即体即用,全用即体”来描述体用的这种“不一不异”的关系,说明体既不是时间上在先,派生出用,也不是逻辑在先而凌驾于用之上。实体即功用,不可在功用外求实体。

熊十力的心性论

熊十力讨论本体论问题,主要不是为了说明世界的本原问题,而是为了解决人的问题。他提出了本心和习心的概念。本心是人本来的心,是人心之真的自己。习心的内容发生于人的后天受得的习气。熊十力认为习心的产生是必然的,人生而有欲,会生习心,如果纵欲就会物化。对这个矛盾的解决,不能采取完全灭人欲的方式,而应用本心统摄习心,达到情与理的和谐统一。

性智与量智的认识论

熊十力将本心与习心称做性智与量智。在本体论上为本心和习心,在方法论上则为性智与量智。量智即人们通常所谓的理智,它是科学所凭借发展的工具。性智则是人类具有的一种自我认识和自我超越的能力。量智的目的是向外求理,解决经验世界的问题,不能解决形而上学问题,不能实现人的自我认识。性智的目的是反求内省,使人觉悟到“吾心之本体即是天地万物之本体”,以此来达到天人合一。

胡适(8),现代学者,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原名洪骍嗣糜,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主要著作有《胡适文存》《胡适论学近著》《白话文学史》《中国哲学史大纲》等。

胡适生于一个世代经商的家庭里,两三岁时就在父亲的教导下开始认字,背诵《三字经》《千字文》,岁后入家塾。不幸的是,父亲在胡适不满岁时便因病去世了。此后便由母亲冯顺弟担负起教育胡适的重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斗罗:七杀惊绝世 夫人带孕出逃,京圈大佬彻底失控 医生:我用手术模拟间超神 沼泽领主:我有情报系统 报恩小人鱼软又娇,秦爷为她破戒 这个作者穿书啦! 大明:开局气哭朱元璋 为父只想静静看着你长生 绑定舔狗系统后,抱走最帅的糙汉 明撩暗诱!豪门大佬日日跪地求名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