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非遗鉴赏 > 第215章 绒绣

第215章 绒绣(1/2)

目录

在烟台旅了一次游的作者,偶然看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非遗——绒绣。

回到家后,特意查阅了大量关于绒绣的资料。原来,绒绣又叫“绒线绣”或“毛绒绣花”,是用彩色羊毛绒线在特制网眼麻布上进行刺绣的一种手工技艺。它起源于西欧,19世纪末传入中国,20世纪初传入上海。

绒绣原流行于欧洲。14世纪,德国农民的服装和壁毯上,有根据织物经纬线排列,计算针数绣成的图案。它的原料和工艺与绒绣已十分相似。16世纪,欧洲出现一种专作刺绣底子的麻布,在底子上用绒线逐针绣满,便成了绒绣。绣品可用作壁挂、靠垫、椅垫等。

17到19世纪,绒绣在英国盛行。绒绣是用彩色绒线在特制的网眼麻布上进行绣制的一种手工艺品。由于绒线本身没有反光,具有毛绒感,绣品浑厚庄重、色彩丰富、层次清晰、形象生动、风格独特。基本针法与我国传统的打点绣针法(又名戳纱)相同。用有规则的斜针按网眼一格一针绣制,每针就是一个椭圆形小色块。一幅绒绣少则几万针,多则须几十万针。绣制时,可自行拼色。它善于表现油画、国画、摄影等艺术效果。绒绣源于刺绣、高于刺绣。通过染色、劈线、汇色、色渐变、网点过渡、调色丰富画面等工艺来表现。

上海绒绣引进之初的产品与欧洲一样,多用作手提包、拖鞋、靠垫等日用品的装饰面料,纹样以花卉图案为主,配色亦比较简单。上海绒绣使用的针法主要有呈斜点状的打点绣、十字针、扒针、掺针、拉毛以及乱针等,可视画面物象表现的需要灵活配置选用进行再创造,有着工艺精细、针法多变、厚实缜密、层次清晰、色彩丰富、形象逼真的特点。

上海绒绣表现题材广泛。上海绒绣的表现对象既有油画、国画,也有摄影作品,写实绘画、抽象绘画,人物肖像、动物、风景、花草图案都可以成为绒绣蓝本。上海绒绣擅长表现名山大川、古典建筑、文化古迹、城市景观、民俗风情,也可根据个性化创作图稿,绣制别具一格的艺术欣赏品。其远观色彩浓郁,层次清晰,立体感强;近赏色彩丰富有变化,层次复杂而分明。整个画面由多种色彩交融汇合,通过人们视觉感官的反映,形成独特的复色艺术效果。其不反光,视觉效果柔和,质感厚实稳重、富丽高贵,无论观赏者从正面还是侧面观赏作品,都有良好的视觉效果。从画稿到绒绣并非是被动地效仿和临摹,而是一个再创作过程,它既要符合原作的精神,又要表达出绣制者的理解和个性。不同题材、尺幅的绒绣作品可适用于各种类型楼、堂、馆、厅、室的陈列布置,其艺术效果是其他画种难以比拟的。

绒绣主要分为欣赏品和日用品两大类。

绒绣欣赏品。一般画面较大,多数复制名画、人物和风景照片。用线颜色往往达数百种,特别强调色阶、色相的过渡,并注重人物神态的刻画。作品常作为大型建筑的室内装饰。

绒绣日用品。一般为小件物品如靠垫、沙发套、桌几套、眼镜套、粉盒、提包等。大多绣制花卉图案,用线颜色较简单。由于绒线的质地比丝线、棉线厚实,有毛茸感,因而使绒绣的画面具有沉着、庄重的风格和艺术表现力。如毛爷爷纪念堂正厅的巨幅绒绣“祖国大地”,庄重、肃穆、色彩和谐,生动地表现了伟大祖国锦绣河山的雄伟壮丽。

绒绣,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了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关注与喜爱。二十世纪初,英国传教士詹姆斯氠茂兰在烟台开设“仁德洋行”,将欧洲的绒绣艺术引进中国沿海地区,随后,外国商人再上海也开设一些企业,组织浦东地区川沙,东昌,高桥一代妇女生产绒绣产品。后来通过绒绣艺术家们改进创新,把绒绣与国内优秀的刺绣传统相结合。使绒绣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工艺美术品。再针法上由原来简单的方点针法发展到扒针,掺针,乱针,打子,拉毛,铺锦等多种针法。再在品种上,也由花色陈旧,色彩单调的拖鞋面,手提包片发展到领袖像,人物,风景等大型艺术品以及靠垫,沙发套,夜宴包等日用品和圣诞小挂件。在色彩和技法上,从原来简单的色彩改进为自行染色,并吸收刺绣技法的长处,由单色绣改为拼色绣,彩锦绣,接色绣等,大大增强了艺术表现能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我在修仙界夺舍长生 恶女穿书,饥荒年拯救罪臣 弱鸡,快跑! 钱越花越多,女神顶不住啦 给古人直播日常 灵卡学院 身死道消前,竟让我收宁采臣为徒 医残王,正朝纲,王妃扛枪杀四方! 修仙指南 地摊淘的玉佩通古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