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拥兵百万让交权?朕这生如履薄冰 > 第4章 殿试魁甲,竟然心向湘王!?

第4章 殿试魁甲,竟然心向湘王!?(1/2)

目录

朱元璋换上朝服,亲自考察殿试。

本次科举考试,乃是大明自建国后头一次,所以各方都极为重视。

首场恩科共计有八十名进士,尽数都要接受朱元璋的殿试考核。

这群进士历经童生试、乡试、会试,过五关斩六将,终于是熬到了最后的殿试。

这一次不会有淘汰,将由朱元璋钦定他们的排名。

“十年寒窗,货于帝王家”,当如是也。

在场所有人都是饱读诗书,胸有沟壑之人,他们信心满满等待着朱元璋的考试。

然而,令所有人都倍感意外的是,朱元璋的考题,竟然是三筐谷子!

这下学子们可就尽数傻眼了。

历代帝王殿试的题目可大多都是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可这谷子……是为何意啊?

朱元璋见状,令他们上前摸一摸、看一看,然后分别说出这些谷子的产地、成色以及区别。

可惜,这群进士们大多只死读书,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几无一人能道出其中玄机。

唯有铁铉、解缙两人上前,各自抓起一把谷子,凑近仔细闻了闻味道,又仔细观察了谷子的颗粒,在心中仔细斟酌了片刻。

“启奏陛下,学生选的这筐谷子谷粒饱满,色泽鲜亮,隐有一股谷物芬芳,应当是降雨丰富、日照充沛之地生产。”

解缙说道。

“纵观我大明各处粮仓,能达到如此标准的,首推扬州。是以,学生认为,这筐谷子,产自扬州。”

听完解缙的话,诸位士子们不由傻了眼。

原来,当真能够从谷子里,读出这么多的东西吗?

另一边,解缙将手中的谷子放下,沉声说道。

“启奏陛下,学生所选的这筐谷子颗粒不甚饱满,色泽略显暗哑,但并非其质量不行,而是放置时间稍长,应当是去年的陈谷。”

“不过,这谷子略带一股刺鼻的霉味,想来应该是防水、密封出现了疏漏,导致产生了霉变。”

解缙稍微沉吟了片刻,似是在心中默算着什么。

不多时,他继续说道。

“此粮霉变甚多,已经不能食用。尤其行军打仗途中,倘若误食了发霉的谷物,会出现诸如腹痛难忍、腹泻不止、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危机生命。”

“是以,学生建议将发霉谷物清理掉,将谷仓重新进行修葺。密封,再行盛放粮食谷物。”

相较解缙,铁铉说得要更加详实一些,尤其还拓展到了军事方面,不由令朱元璋微微颔首,满是欣赏之色。

“其他人呢?可还有什么要说的?”

众人沉默不言,不知道该从何处着手进行找补,一个个都面露羞愧之色。

于是,此番考验,唯有铁铉、解缙二人脱颖而出,大放异彩!

位列朝臣之中的杨宪忍不住,悄悄凑近刘伯温身边,压低声音道:“老师,这……”

“噤声。不是我们能插嘴的场合。”

“是,是。”

杨宪点点头,退到刘伯温身侧,但眼神中却是写满了好奇,不知道陛下接下来会如何做。

朱元璋环顾四周,发现士子们没有人再出列,便亲身伸手抓起一把谷子,闻一闻,搓一搓,随口便说出了谷子的成色,还分别估算出了它们各自的重量。

接下来,他话锋一转,直言道:“这优、中、劣三种不同的谷子,不单单是产地不同,还代表的便是三种不同的官场。”

“三颗不同的人心!”

顿时!

所有人齐齐为之一震,尤其心中有愧者好似想到了什么一般,不由脸色苍白,心中惊惧不安。

首筐优等谷子,的确是产于扬州,证明今年了的扬州城在杨宪的治理之下,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年。

杨宪也当即被加封为扬州侯,被朱元璋评为正臣,列为学子们的榜样、楷模。

而第二筐谷子,来自太仓。

因为太仓官员管理疏忽,导致谷子发霉,导致根本无法食用,白白浪费了。

而最后一筐品质更次的谷子,则是来源于军仓。

之所以质量会如此之差,是因为军仓守官贪墨所致。

“剥夺李中祖太仓守职衔,送交刑部议处。”

朱元璋站在龙台之上,冷声道。

“中军司库吕进雄,着即斩首示众。”

一褒一贬,一升一降,可谓是恩威并施,杀伐决断!

在场学子们哪儿曾见过这般场面,大多都吓得面如土色,冷汗连连。

“咱大明刚平了外患,现在正是需要治理国家、让百姓们过上好日子的时候,你们两个可有什么见解?说出来给咱听听。”

朱元璋看着在场诸位士子,再度说道。

相较谷子,这个问题很显然他们就要得心应手多了。

一个士子率先出列,拱手说道:“陛下!学生以为,今天下初定,根基未稳,当以酷刑镇压宵小,以杀止杀,以雷霆手段行菩萨心肠。”

“不错,遥想当年,大秦初定,也是法制严苛,才能够安稳六国,统一管理。”

诸多学子纷纷出声附和。

却是没见到朱元璋的眉头,越皱越深了。

好在这时候,略微沉吟之后,解缙出列,拱手对答了。

“启禀陛下,学生以为,治国之道,在于谆谆引导,使民听之信之。”

“可参用井田、均田之法,令耕者有其田,兼顾兴礼乐、兴学校、薄税敛、劝农桑、禁阉寺、绝娼优,如此方可使百姓无后顾之忧,天下自当太平稳定。”

解缙所说的这番话,的确都是切实可行之举,没有任何的废话、空谈,让朱元璋也不有高看了一眼。

跟先前那些士子相比,当真有云泥之别。

“那你呢?铁铉也说说看。”

性格沉稳,一直没开口的铁铉拱手行礼,沉声道。

“启禀陛下,学生以为,除开上述举措,还需免屠戮、省株连之行,尤其朝廷政令,切记朝令夕改,少杀戮、多怀柔之举,如此方能令天下百姓心安。”

铁铉说得也很在理。

他与解缙二人虽看待事物的出发点不同,但提出的建议,却也都的确是务实之举,是只要用上便能够焕然一新的举措。

都说到朱元璋的心坎里去了。

所有士子都被朱元璋当场分配到了六部的各个衙门,合格者三月一晋升,不合格者就要把进士、功名悉数收回。

众士子无不磕头感恩,并对接下来的工作不敢有丝毫怠慢。

所有人都退下了,唯独铁铉和解缙二人被留了下来。

这两人,解缙为翰林院修撰,铁铉则为翰林院编修。

所谓翰林院修撰,其实便是状元郎的专属职名,翰林院编修便是榜眼的专属职名。

虽只是从六品官员,但却主职掌修实录,乃是实打实的帝王秘书机构,其起点之高,远超六部,往后更是可平步青云。

原本,二人夺得状元、榜眼,应当跪地感谢皇恩浩荡才是,岂料他们二人却只是对视一眼,便齐刷刷跪在殿前,拒绝了封赏。

顿时气氛为之一僵!

朱元璋看他们的眼神,也多了几分冷意。

“你们二子,可是对咱的安排,有什么不满?”

“启禀陛下,我们二人才能有限,行性愚钝,恐怕难以胜担此重任。恳求陛下恩准,我们去旁处效力。”

“食我大明俸禄,却不想为我大明奉献?”

朱元璋的声音有些森然,虽然他的表情看不出任何异常,可心中却是早已满是怒意。

铁铉和解缙并不知道朱元璋的习惯秉性,直言说道。

“我等并非不愿为我大明尽绵薄之力,只是……能力确实有限,不敢居功。”

“好,那你们给咱说说,想要去什么地方上任?”

朱元璋强忍住心中翻涌的怒意,冷声问道。

“若是可以,我等想去湘王皇府上,寻个差事,造福一地百姓便可。”

“倘若陛下应允,我等这便动身,前往荆州辅佐湘王。”

此言一出,顿时殿上众人皆大跌眼镜,心中震撼非常。

如此天子骄子,怎么会有这般明珠暗投的心思?

原来,此事竟然是别有蹊跷。

铁铉和解缙本就交好,在殿试开始前一晚,二人与不少熟稔的士子聚餐,小酌了几杯,有过一段不为人知的闲聊。

学子们都是金榜题名,一时间踌躇满志,对于未来都满是憧憬。

聊着聊着,几个人的话题就转向了希望出仕的方向。

前面的学子们都争先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汇总起来,无外乎是想在六部多些磨砺、多谢积累,以便以后能够平步青云,飞黄腾达。

但轮到铁铉、解缙二人的时候,画风却是有些微的不同。

“不瞒诸位,愚弟其实心中并无大志,此番前来应考,无其他想法,唯独希望能投奔湘王府下,即便只是传书送檄、击鼓鸣金,此生便无憾矣。”

解缙喝了杯酒,半是戏谑半是认真地说道。

“这是为何?”众人不解。

“此事不可说,不可说,哈哈哈哈……”

铁铉打了个哈哈,不论学子们如何软磨硬泡,他始终守口如瓶,并不愿意将心中所想,吐露分毫。

只是他远眺湘王府邸的眼光,愈发沉静了下来。

当年,在他稍微考取功名之前,曾与湘王朱柏有过一面之缘。

因缘际会之下,他竟是得到了湘王朱柏的几句指点,顿时有拨云见日、醍醐灌顶之感,便暗自引为湘王门下学生,希望自己能够有朝一日,能侍奉其左右,以报知遇之恩。

这种事情,他自然是不愿告诉外人了。

众学子见追问无望,于是将目光转向了沉默寡言的铁铉身上。

铁铉放下酒杯,脸上布满认真之色。

“缙绅兄与我志气颇合,都没有出仕的心思。若是能有幸拜入湘王门下,我便是负版筑墙、屠猪杀狗,亦甘之如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我朱标不当仁君,大明成日不落了? 玄幻:万千身份,原来我还是天帝 九幽天帝 末世:系统让我开枝散叶 重生被换亲?嫁给禁欲王爷真香了 快穿后捡了个旺妻夫君 武动之真正的武祖 三千道墟 我家娘子太粘人,女帝大人吃醋了 狂啸
返回顶部